博汇科技融资融券信息显示,融资方面,当日融资买入92.31万元,融资偿还144.97万元,融资净偿还52.66万元。融券方面,融券卖出0.0股,融券偿还0.0股,融券余量0.0股,融券余额0.0万元。融资融券余额4398.55万元。近5日融资融券数据一览见下表:
1943年11月的延安,银装素裹。延安大礼堂里热烈的气氛,却如同夏天一般火热。
陕甘宁边区,第一届劳动英雄模范代表大会,第三届生产展览大会在此同时举行。
185名来自边区各地的代表,与朱德、彭德怀、林伯渠、贺龙等中共中央领导,一同出席了大会。
延安大礼堂
毛泽东、朱德、刘少奇、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,分别接见了大会代表。
12月9日,毛泽东主席在杨家岭中共中央办公厅,与17位甲等劳动英雄座谈。
一个60岁的老汉,走到了毛主席面前,双手抱住了毛主席的肩膀,激动地说:可是见着毛主席了,毛主席,你可好着哩?
毛主席知道,这个老汉是来自陇东曲子县(今庆阳环县曲子镇)的甲等劳动英雄孙万福,“好着咧,好着咧。你老家里可好啊?”。
“可好咧,
大翻身哪!有了吃,有了穿,账也还了,地也赎了,牛也有了,这都是你给的,没有你,我们这些穷汉子,爬在地下一辈子也站不起来。”
孙万福
老汉越说越激动,情不自禁地唱起了一个歌谣,《咱们的领袖毛泽东》:
高楼万丈平地起,盘龙卧虎高山顶,
边区的太阳红又红,咱们的领袖毛泽东。
天上三光日月星,地上五谷万物生,
来了咱们的毛主席,挖断了穷根翻了身。
为咱能过上好光景,发动了生产大运动,
人人努力来生产,丰衣足食吃饱饭。
边区人民要一心,枯树开花耀眼红,
千年枯树盘了根,开花结籽靠山稳。
孙万福一口气唱完了整首歌谣,参加座谈的领导和劳动英雄,都惊喜万分。
毛主席拍着孙万福的肩膀说:你老可是个秀才?
“啥秀才咧,我可是大字不识一个”。
毛主席听了大为惊叹,其他人也是连连称奇。
这首饱含着劳动人民,对自己领袖炽热感情的歌曲,引起了人们的极大重视。
延安鲁艺学院院长周扬,在《解放日报》撰文称:孙万福是一个不识字的劳动诗人,是一个很有诗意的人。从此群众都称孙万福是农民诗人。
经著名诗人、剧作家贺敬之润色、修改后,这首歌在整个边区、各抗日根据地广为传唱,经久不衰,成为了传世经典。
孙万福生于1883年,是陇东分区曲子县刘旗村人,从小家里贫穷,读不起书,靠给人拉长工,打短工生活。
上天往往是公平的,生在穷人家里的孩子,老天爷却给了他听过不忘的本事。
陇东地区,是周先祖创业教民稼穑的地方。
古时生产先进、文化发达,诞生了许多反映周先祖功勋,民众生活的歌谣。《诗经》中,
《公刘》、《七月》、《东山》等,就艺术地记载了陇东民歌。
生在陇东的孙万福,从小就浸润在陇东民歌的氛围里,加上天资聪慧,很快就能即景吟唱,出口成章。
生活的困苦,压得贫苦人喘不过气来,唯有在歌谣里,穷苦人的绝望与希望,才能得到彻底的宣泄。
孙万福长于即景编排妙语、笑话,能随口唱出许多农谚、民歌,常常被邀请作为办社火时的“春官”,农村红白喜事的“总管”,是曲子镇一带的名人。
孙万福一年四季忙忙碌碌,农闲时,还得下苦力或做点小买卖,才刚刚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。
1929年,陇东遭遇多年未遇的大旱,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却不减。
孙万福和许多穷人一样,只能卖地求生。
旱灾过后,孙万福租种别人的土地,却养活不起一家人。举债办起磨坊,只为了能留下一点麸皮充饥。
历尽穷苦磨难的孙万福,想尽了办法,一家人始终挣扎在饥饿的边缘。
1936年6月,红军西征解放了曲子县,打土豪,分田地,孙万福家分得了20亩川地,2头牲口,绝望了的穷人,看到了新的希望。
他高兴地唱道:
:毛主席,他一来,衙门大敞开。谁有苦来谁有冤,一起吐出来。打倒土豪大恶霸,穷人把头抬。
共产党给穷人带来的希望,让孙万福一下子变年轻了,每天忙里忙外,生产劳动样样带头。
1939年,他被刘旗村村民推选为乡参议员,“优抗”代耕队队长,村小学名誉校长。
自己小时候家里穷,上不起学,不认识字,是孙万福最大的遗憾。
坐在教室里,孙万福心里说:共产党来了,让穷人家的娃娃也能上学识字,一定要把学校办好!
看到学校的桌椅破旧,他就自己动手修理。谁家的娃娃退学了,他就上门劝说,让娃娃返校。还经常给买不起纸、笔的学生,送纸送笔。
为了方便环江两岸的学生上学,部队和行人过河,他拿出自己家的木椽、木板,搭建了8座木桥。
1942年,为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,延安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。
孙万福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,到1943年,开垦荒地50余亩,加上历年的开荒和分得的土地,孙万福一家6口,共耕种了180亩。
1942年,产粮20余石。1943年产粮60余石,饲草2万多斤,瓜菜3000多斤,棉花12斤,全家大小添了新衣,日子过得红红火火。
吃水不忘掘井人,孙万福知道,好日子是共产党带来的。连续两年多交公粮700余斤,还把20多亩川地,借给385旅种粮种菜。
逢年过节,必定带着黄酒、猪肉、鸡蛋、蔬菜慰问部队,手把手地教战士们耕种。
1943年春耕,孙万福放下自己家里的地,帮助部队在刘旗村白杨树山上开荒,把自己40多年的耕种经验传授给部队。
当年部队打粮100余石,385旅旅长王维舟感激地说:孙万福让部队获得了丰收。
孙万福的日子过好了,村里还有不少人家日子过得依然紧张。
村里有四户抗日军烈属,没有壮劳力,孙万福连续5年为其义务耕地250亩。
村里还有6个“二流子”,好吃懒做,在外瞎逛,对家里的生产劳动不闻不问。
孙万福编了一首歌谣《二流子要转变》,教育鼓励他们,投入到劳动生产中,带着他们一起下地劳动。
还把自家的地,送给没有菜地的人家,解决了他们的吃饭问题。靠着说服、感动,大部分“二流子”,改邪归正,变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。
孙万福的歌谣和改造“二流子”的经验,对各县开展改造“二流子”的工作,起到了积极作用。
孙万福还成立了全县第一个变工队——刘旗变工队,在孙万福的影响下,全村42户人家,1943年开荒地400余亩,种秋粮600余亩。
《解放日报》多次报道孙万福助人为乐、拥军优属、开展大生产的事迹。孙万福被评选为曲子县劳动英雄。
1943年11月,孙万福光荣的出席了,第一届陕甘宁劳动英雄大会,被评为甲等劳动英雄,获得了2万元(边区币)的奖金。
《解放日报》以“孙万福讲农作法”为题,介绍了他的事迹。
1944年1月,孙万福从延安回到了曲子县,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,纷纷询问在延安的所闻所见。
孙万福把在延安见到毛主席的情景,绘声绘色地讲述给大伙,激励大伙来年干出好成绩,去延安见毛主席。
回到家后,孙万福把从延安带回的毛主席塑像,布织的“劳动英雄”奖状交给儿子,对儿子说:这是咱家的光荣,咱孙家要祖祖辈辈跟着共产党走。
在358旅召开的欢迎大会上,孙万福表态,要把奖金拿出来,添置成纺车,组织妇女纺线织布,进一步扩大大生产。
他语重心长地鼓励年轻人:
我今年60岁了,已经是偏西的日头,还能当上个劳动英雄,你们青年人像刚出的太阳,谁个不是虎背熊腰,都应当争取当劳动英雄。
著名诗人、作家柯仲平,1944年,在陇东体验生活时,根据孙万福的事迹,写下了大型诗剧《孙万福回来了》,在陇东分区公演后,引起了轰动。
1944年7月13日,
孙万福在曲子镇为刘旗变工队买油,返回涉水渡环江时,不幸被洪水夺去了生命,因公殉职,终年61岁。
孙万福逝世后,《解放日报》发了讣告,曲子县民众近千人自发地参加了追悼会。陇东地委、陇东分区专署,中共曲子县委、县政府和当地驻军送了花圈和挽联。
艺术起源于生活,而高于生活,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民,能创作出《咱们的领袖毛泽东》,这首经典之作,充分验证了这个真理。而“屎尿诗”流行的当下,更具有现实的意义。
毛泽东主席,以雄才大略,带领中国共产党、中国人民,浴血奋斗,创造出了一个新社会,极大地改变了国家、人民的命运。
以孙万福为代表的劳动人民,深刻的体验了这种变化,生活状态从吃不饱饭,穿不暖衣,到丰衣足食,翻身做了主人,才能发自内心的,拥护自己的领袖,拥护共产党。
孙万福惊艳地开口一唱,唱出了亿万人民的心声。
邓小平曾饱含深情地说:
没有毛主席,就没有新中国;没有毛主席,我们党很可能还在黑暗中苦斗!
巴基斯坦前总理本·布托也曾这样称颂毛泽东,“像毛泽东那样的人物,在一个世纪,也许一千年里只能产生一位,他们占领了舞台,以天才的灵感写下了历史的篇章。”
咱们的领袖毛主席,是公认的历史史实,是亿万人民群众内心的呐喊。
回顾历史,再次证明了这样一个真理,谁把人民放在心上炒股如何使用杠杆,人民就把谁捧在手上!
孙万福毛主席陇东延安曲子县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正规配资门户网_配资平台门户导航_配资指数网观点